【老闆,花 30 萬參展,不如先想想這個問題】
有一位製造業老闆私下問我們:
「我們公司一年參展三次,攤位、人員、住宿加起來超過 100 萬。回來收到一堆名片,結果沒幾個變訂單。
現在又聽說什麼線上曝光、數位行銷、網站改版,到底這些東西真的有用嗎?」
我們的回答很簡單:
與其問「哪個比較有效」,不如先想清楚你現在缺的是什麼。
缺信任 → 參展是快速建立信任感的方式
如果你的產品技術門檻高、報價不便宜、沒看過現場實體很難相信你,那麼參展仍然有價值。
就像某位老闆是做大型自動化機械的,他說得很直接:
「現場Demo的那一刻,客戶才知道我們是真的會做,不是只會說。結果一個早上就談成一筆幾十萬的訂單,還順便介紹了朋友。」
這種現場感、實體溝通的密度,是目前多數線上接觸無法取代的。
但問題是——這種機會「可遇不可求」。
一年三次參展,頂多接觸幾百人,而這中間又有多少是真的對口的採購或決策者?
也就是說,參展強在信任、弱在規模與延續。
缺名單 → 線上才是最穩定的名單來源
另一位老闆,做 CNC 精密加工的,以前完全靠口碑、老客戶介紹、偶爾參展。
但後來他們決定改版官網+開始做 Google 關鍵字廣告,搭配簡單的詢價流程。
結果一個月內多了 14 筆詢價,其中 3 筆已成交,剩下的也還在持續溝通中。
重點不是數量,而是他以前一年才收到這種「冷名單」三、五個,現在一個月就出現十幾個,而且很多是來自台灣以外的市場,擴展潛力更高。
這就是線上曝光的最大價值:穩定、可複製、可追蹤。
所以到底該選哪一個?
其實,真正有效的公司都不是只靠一種方式,而是「線上+參展」混合操作、各司其職。
最有效的策略長這樣:
展前 → 用線上預熱
-
在 LinkedIn、官網、電子報、廣告等管道上提前釋出你將參展的消息
-
強調你會展示什麼技術、新品、解決什麼痛點
-
主動邀約潛在客戶來攤位聊聊
這樣做的好處是——客戶不是「路過」才知道你,而是「本來就要找你」
展中 → 重視收集名單+加強信任
-
攤位不是只擺樣品,要設計簡單的名單收集流程
-
每個來訪者留下名片或填表單,請務必記下他的需求與興趣點
-
當場建立信任,不只是硬推產品,而是幫對方釐清他該怎麼做選擇
展後 → 用線上工具做自動跟進
-
整理名單 → 分類 → 自動寄出後續Email或LINE提醒
-
開啟Facebook或Google廣告再行銷名單族群,加強印象
-
安排專人持續追蹤重要客戶,導入CRM追蹤流程
這樣操作下來,不只是參展結束有回憶,還能真正變成訂單。
老闆,你真正該問的是:
現在的行銷方式,有幫助你成交嗎?
如果你現在只是:
-
每年照慣例參展,回來收一堆名片卻沒轉單
-
做了網站,但內容不吸引人、沒詢價流程、也沒在曝光
-
廣告有投,但不知道點進來的人到底去了哪裡、做了什麼
那麼你很可能只是「有做行銷」,但沒有「讓行銷真的幫助成交」。
參展很好,但你得讓它變成名單、變成信任、變成回購。
線上也很好,但你得讓它幫你找到對的人、講對的話、導到對的地方。
這中間的差別,就在於——你有沒有把每一環設計成「幫助成交」的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