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2B企業網站有流量卻沒詢價?三個最常被忽略的轉換破口(含實例解析)

B2B企業網站:流量有了,詢價卻沒來?

這是一個很多 B2B 企業老闆都有的共同經驗:

  • 網站已經重新設計過,看起來很現代。

  • 每個月 Google Analytics 報告都有穩定流量。

  • 但業務卻回報:「幾乎沒有從網站來的詢價。」

這時候,大部分人會懷疑是不是流量不夠、關鍵字沒下對,或者乾脆認為「我們產業比較特別,網站本來就不是拿來接單的」。

事實上,這些判斷很多時候都錯了。你真正該問的問題是:

「這些流量進站後,為什麼沒有留下來?」

很多網站最常遇到的問題不是「沒人看」,而是「看過但沒有行動」。這代表——

👉 問題不在於流量,而在於轉換設計。

以下是我們觀察到的三個最常見、但最常被忽略的轉換破口,並附上實際案例解析,幫助你診斷自己的網站是否中鏢。

❶ 破口一:資訊太亂,客戶看不到重點

在 B2B 銷售中,絕大多數客戶來網站時並不是為了「瀏覽」,而是為了解決問題。

他們的期待是:打開首頁,能快速知道這間公司能不能解決他的需求。如果答案模糊,他就離開。

案例一:一間工具機製造商的網站首頁

該網站的設計非常美觀,動畫、圖片、技術參數一應俱全。但首頁重點區塊的標語是:

「打造精密未來,共創智慧製造」

這句話聽起來氣勢磅礡,但對來找解決方案的工程師、採購來說,毫無資訊價值

再往下拉,是滿滿的產品類別,沒有清楚分眾,也沒有CTA(Call to Action),更沒有一句話讓人秒懂:這家公司擅長什麼?適合哪些客戶?

解法:精簡主訊息 + 建立引導結構

  • 首頁主標語改成:「專攻航太零件加工,5日內交貨」

  • 使用三段式導引:「我想看產品」|「我要報價」|「我有技術問題」

  • 全站加上固定 CTA 按鈕(右下角 LINE/表單)

這些修改後,該網站的平均停留時間提升了 38%,詢價次數也從每月 2 筆提升至 11 筆。

❷ 破口二:詢價流程太複雜,客戶中途放棄

許多 B2B 官網在詢價表單上仍維持過去「客戶要什麼我們就問什麼」的思維,結果導致表單長到讓人懷疑人生。

案例二:電子零件供應商詢價表單

一位客戶分享,他嘗試詢價時,必須填寫以下欄位:

  • 公司名稱

  • 統一編號

  • 年營業額

  • 預估採購量(年)

  • 使用產品型號

  • 預定交期

  • 付款條件

  • 公司官網

總共超過 12 項欄位,其中半數根本是他當下不可能回答的資訊。他填到一半,乾脆關掉網站。

解法:兩階段詢價 + 行動簡化

  • 首階段只要求基本資料(聯絡人、Email、需求簡述)

  • 第二階段由業務打電話或寄信補充細節

  • 增加「立即預約諮詢」與「三分鐘快速估價」兩個選項,符合不同客戶類型

這樣的調整讓該客戶網站的詢價完成率提高了 57%。

❸ 破口三:沒有理由「現在就聯絡你」

就算你網站資訊齊全、表單簡單,如果沒有一個「現在就該行動」的理由,客戶還是會觀望、先等等。

案例三:自動化設備整合公司

該公司網站內容寫得不錯,也放了不少合作案例,但整體語氣偏保守,也缺乏明確的行動引導:

「若您有需求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」

問題是,客戶從頭到尾都不知道:

  • 報價要多久?
  • 對我們這種中型工廠也接嗎?
  • 有沒有交期保證?

結果是,他們的潛在客戶回訪率高,但真正填表的人卻很少。

解法:建立行動誘因 + 資訊透明化

  • 明確標註「報價48小時內回覆」「MOQ低至10件即可起訂」
  • 加入「熱門方案下載」「成功案例型錄申請」等低門檻互動選項
  • CTA按鈕文字從「聯絡我們」改成「3天內取得初步報價」

這家公司後來每月詢價數從 6 筆成長至 22 筆,關鍵就在於讓客戶「知道自己現在行動有什麼好處」。

結語:不是沒效果,是沒設計成能轉換

網站沒詢價,九成以上都不是因為沒人看,而是看完不知道要幹嘛,或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要做這件事。 真正有效的 B2B 網站,絕不只是產品展示平台,而是被設計成一步一步引導潛在客戶行動的機器。 最後給老闆一個檢查公式:
打開你的官網首頁,在10秒內說出你們能幫客戶解決什麼、適合誰、下一步要做什麼。
如果說不出來,問題就出在網站設計,而不是廣告流量問題。 你不需要更多廣告,你需要一個能把流量變詢價的網站。


📞 想改善你的網站轉換率嗎?

如果你發現自己也遇到類似問題,不確定該怎麼優化網站結構、內容、或詢價流程,歡迎直接聯絡我們。我們專門協助 B2B 企業打造「能幫業務接單」的網站,任何網站上的問題,都可以預約一對一諮詢,我們會給你實用建議,沒有壓力推銷,只有真心協助。


📄 案例出處說明

本文案例皆來自實際合作或真實觀察情境,經過匿名處理與關鍵資訊改寫,確保不涉及特定公司機密。數據為內部觀測結果,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理解常見的問題類型與改善方向,並非對特定成效的保證。